2025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开讲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精神,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秋季学期大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第一堂思政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家国情怀,学校党委书记卓光琳、党委副书记、校长朱金龙及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院长为青年学生讲授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引导其以昂扬姿态开启新学期征程。
朱金龙:锤炼精湛技艺,奠基出彩人生
9月6日,校长朱金龙以“锤炼精湛技艺,奠基出彩人生”为主题,为全体2025级新生讲授了一堂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思政第一课”,引导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成才路径,以奋斗姿态开启大学新征程。
朱金龙校长讲授“思政第一课
朱金龙以“为何上大学?”“上怎样的大学?”“大学怎么上?”三个深刻的问题切入,引导新生们思考大学的意义与价值。他指出,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奠基期,同学们要在大学三年中实现三大跨越:一是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体系,重点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二是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不盲从、善判断、敢突破;三是全面提升和完善人格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成为人格健全、负责任、能合作的时代新人。
朱金龙引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他强调,康大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目标,注重“做中学、学中做”,不以分数论英雄。学校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底色、“应用”特色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他特别介绍了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五大举措: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教室和数字化康复实训中心,构建“1+2+3+N”综合育人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临床学院和现场工程师学院,聚焦专业课程改革实施“101计划”。这些创新举措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坚实平台。
朱金龙还生动讲述了大国工匠陈行行等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让新生们深切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价值与魅力。他勉励同学们:一是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信念,以“课内课外都是主战场,教室车间都是大课堂”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走上螺旋式学习发展的路径;二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在康大练就过硬本领,未来在职业道路上行稳致远,努力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卓光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9月25日,学校党委书记卓光琳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题,面向护理2408-2409班、医检2401-2402班、智能2401班、网络2401班的同学们讲授了一堂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思政第一课”。课程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卓光琳书记讲授秋季新学期“思政第一课”
卓光琳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930余座城市被侵占的惨痛历史,深切缅怀杨靖宇、赵尚志、“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战英烈。他强调,弘扬抗战精神,首先要学习历史、厚植家国情怀,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中。对于康大学子而言,伟大的抗战精神是砥砺初心的“魂”,工匠精神是践行使命的“体”。他鼓励同学们将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顽强意志与工匠精神对技艺的极致追求紧密结合,让红色基因在专业技能学习中焕发新时代光芒,努力成长为既富家国情怀又具精湛技艺的“新时代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结合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卓光琳对同学们提出五点殷切希望:一是刻苦学习,锤炼过硬本领。珍惜和平环境与学习机遇,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夯实能力根基;二是勇于创新,敢于攻坚克难。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争当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的先行者;三是砥砺品格,矢志艰苦奋斗。主动在实践锻炼中“自找苦吃”,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四是坚守正道,弘扬浩然正气。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品行上的“清白人”、精神上的“强健人”和风尚上的“引领人”;五是锤炼抗挫折能力,越是艰险越向前。将抗战精神内化为强大的心理力量,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在集体互助中锻造强大内心。努力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磅礴青春力量。
新学期以来,校领导班子成员、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纷纷深入学生一线,带来了一场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第一课”。这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新学期的奋进号角。不仅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了新学期的“第一粒扣子”,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点燃了奋斗的火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为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奠定了坚实基础,凝聚起迈向新征程的磅礴青春力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陈凤雅 复审:叶莉婷 终审:刘玲)